香港与内地本月8日实施首阶段“通关” 每日最多6万港人“北上”******
中新社香港1月5日电 (记者 刘大炜)香港特区政府5日举行记者会公布香港与内地“通关”安排。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自本月8日起实施首阶段“通关”安排,每日通过香港陆海空口岸单向北上内地的港人限额为6万人。
据悉,首阶段“通关”将开放7个口岸。其中,深圳湾、文锦渡、落马洲支线3个陆路口岸每日单向限额5万港人。港澳客轮码头、中国客运码头(即“中港码头”)2个海运口岸以及机场、港珠澳大桥则无人数限制,单向运力每日亦可有1万港人。
李家超表示,此次“通关”选择的口岸主要考虑地理位置方便香港市民前往内地,有的口岸因正在进行施工等原因空间较狭窄,故先安排运行其他口岸。特区政府将每日密切关注“通关”状况,后续人数安排会视实际运作而定。
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介绍“通关”安排细则时表示,首阶段开放的口岸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售票机制管控的机场、港珠澳大桥、港澳客轮码头和中国客运码头,由于相关设施可按本身运载能力设定最高旅客处理量,因此无需设人数限制,但使用私家车或跨境出租车经港珠澳大桥过关的司机和乘客仍需经预约前往内地。另一类为陆路口岸,即深圳湾、文锦渡和落马洲支线3个口岸将恢复旅检服务并设人数限制。
陈国基指出,在港内地居民返回内地、内地港人回港均不占用“通关”名额。但无论从香港入境内地的港人,或从内地入境香港的内地人士,都必须在出行前48小时进行新冠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才能入境。
关于广深港高铁何时开通,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高铁自通车至2020年暂停运营之间时间较短,前线工作人员需要时间恢复及熟悉工作流程,故未能于8日首阶段“通关”时恢复运营。希望高铁不迟于1月15日起恢复运作;届时来往香港西九龙站至广东福田站、深圳北站、广州南站的车次亦可恢复。
至于“通关”后的检疫安排,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建议抵港人士抵港后进行连续5天的快速抗原检测,监察自身健康状况。如在香港发现确诊,须通过卫生署上报系统进行上报。
此外,特区政府于当天18时推出网上预约系统,供经深圳湾、文锦渡、落马洲支线、港珠澳大桥口岸入境内地的港人预约,其中港珠澳大桥口岸预约适用于私家车或跨境出租车司机及乘客。该系统首阶段提供1月8日至3月4日共8周的预约时段。(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作者:吴善超
复兴号以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智能型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都是世界首次;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动车组下线,可实现跨国互联互通……中国高铁享誉世界,展现着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新征程上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改进了劳动工具,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带来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大驱动力。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极大拓展人类认知的广度、深度、精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变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蛟龙”深潜、“嫦娥”揽月、“羲和”探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发挥积极作用,C919大型客机交付用户,载人航天创造多个“首次”……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十一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2%提升到超过60%,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仍有不少“卡脖子”难题亟待解决,迫切需要更好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占领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制高点也更加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塑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大力增强科技创新协同性,促进科技第一生产力优化布局。要聚焦协同之“的”,提升系统集成效率、效益、效能;明晰协同之“责”,明确功能定位,推动创新各主体、诸要素互动互促互补;架设协同之“桥”,发挥科技群团、社会组织等桥梁纽带作用,拓展创新合作网络。促进跨界协同,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吴善超)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